MENU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集团新闻   新闻详情
徐冠巨委员: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 : 2017-03-07

经济日报 2017-03-03 11:13:1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围绕提振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如何做到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依然是两会期间经济界人士热议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脊梁,振兴实体经济,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和支撑。


“加快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加快物流等供应链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和制造业的活力,增强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和内生动力。”基于30年制造业领域的深耕和10多年物流领域探索,徐冠巨委员在今年两会提出了他的思考。


“这两年,我问新进企业的大学生,他们能熟练应用各种智能终端,却都不知道生产性服务业是什么,去实体企业的意愿不强,这是不正常的。”谈及互联网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徐冠巨委员颇有感触。在他看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了繁荣的互联网经济,但生产性服务业却没有随之跟上,没能服务好生产和制造。当前国家重提振兴实体经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社会关注点都应该向制造业多倾斜。


“德国制造业那么强,就是因为信息技术和智能化、金融服务、物流和供应链服务在制造业中得到了有机应用,推动德国率先走向工业4.0时代。”徐冠巨委员用“两个70%”来举例说明,即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又占整个服务业的70%。


徐冠巨委员表示,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竞争力强,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相比之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影响了实体经济整体的竞争力,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体系化保障,都还不能够提供有力支撑,企业“小而全”、协同弱、库存高、成本高、效率低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从数据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15%-20%,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一半;在信息服务上,我国中小企业互联网使用率和云服务渗透率与美国的差距有3-4倍;在物流服务上,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达到30%-40%,而美国只有10%-15%;在金融服务上,我国制造业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是美国的3倍以上。


徐冠巨委员建议,出台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更多资源要素投入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来。大力度探索政企协力新机制,共建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平台型的项目,同时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投身生产性服务业的创业创新中。


他还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含产业门类众多,要打破各自孤立发展的局面,应用好互联网的时代元素,以“搭平台、建生态”的思维,建设“开放、共享、共生、连接”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系统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如果保守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5%,就可以带来12万亿元产值的增长空间,5年可以新增就业2500万人以上。”徐冠巨委员说。


徐冠巨委员进一步呼吁,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片蓝海,在智慧物流平台和供应链体系建设上,未来还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希望更多民营资本、社会力量,关注并参与这一领域的创业和创新,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与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记者:韩秉志 责编:徐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