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田野间孕育着新的希望。4月27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超过4分钟的报道,专题展现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坚持科技立村、产业立村,发展新质生产力。
报道结合谢径安·传化农创村主打的番茄村、草莓村、花卉村,聚焦番茄全生命周期,讲述了从品种选育到种苗繁育,再到AI识别、机械臂补种,都用上“黑科技”,让一粒种子催生增收新图景,让农业生产“未播先赢”。
以下为详细内容:
【正文】
在浙江杭州萧山区浦阳镇,有一个叫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联合村,听起来像是一个和人名有关的村子,实际上它是由民营企业传化集团通过“政企村农”合作模式,与谢家、径游、安山三个村联合共建的。春耕时节,这里田野间孕育着新希望,传统育苗模式正在转变为智能化操作。
【记者出镜】总台记者 信任
这里是谢径安·传化农创村,他们和10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100多个番茄品种的选育。现在,给大家展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我们看到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这个绿色的看上去似乎味道、口感都不太好,因为它看上去有点像没熟的。那我们来尝一下……它是完全成熟的番茄,口感酸酸甜甜的,番茄的味道非常浓郁。
再比如说,这个黄色的番茄,不仅非常好看,而且还很高产,它的产量比普通的番茄要高出20%。
通过不断的试验,谢径安·传化农创村会选出好吃、好看、又好种的番茄来进行育苗和种植推广。
【正文】
在谢径安·传化农创村,茄果、花卉等作物的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示范推广已经形成了完整链条。作为链条的技术核心环节,育种科研温室通过精准控温模拟四季气候等技术,让番茄、大豆、玉米等作物一年四季都能开展品种试验。
【同期:浙江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荣松】
育种科研温室是传化植物科学中心最重要的一个核心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保持18至28度的常温,也可以模拟一年四季的变化。传统育种可能一年只能做2次,在这里1年可以做4次,相当于效率提升了1倍。同时,选育一个品种,一般情况下可能需要8至10年,在这里3至4年就可以了。
【记者出镜】总台记者 信任
好的品种要实现在大田里种植,其实中间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育苗。那么一粒种子是怎么变成种苗的呢?我们接下来继续看——
这是一条自动的播种线,空的苗盘放进来之后,它会继续覆土,然后自动在每一格上打一个小孔,将滚筒上面一粒一粒的种子,播种到每一个小孔里面。确保每一个小孔里面只播种一颗种子,非常精准,然后在上面再覆上一层土之后,进行灌溉。这样一条流水线一个小时就可以播种12万粒的种子,相当于60个人工同时作业的效率。播完种之后,他们会被送进智能的催芽室进行催芽。
【同期:浙江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荣松】
在这里,种子的萌芽率可以达到99%以上,育种萌发速度可以提高5倍,传统方式下要15天才能发芽,在这里3至5天就可以了。
【正文】
催芽后的种子,会被移入智能温室进行成苗培养。智能温室内配备遮阳系统、卷帘风机、地源热泵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可以精准控光、控温和浇灌水肥。此外,对于小苗和弱苗还能通过智能设备检测补苗。
【同期:浙江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技术经理向焘】
在过去,这个用人工。现在,我们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进行精准识别,它能识别出来空穴、小苗、弱苗,然后再通过我们机械手臂进行抓取,再补苗。这一个环节,我们可以提升大概20至30倍的工作效率,再通过我们物流苗床系统送入到指定的苗床上去,进行生产管理。
【正文】
从靠天等苗到科技育苗,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用现代科技激活了乡村产业,通过推广番茄、草莓、花卉等优质种苗,带动周边村镇形成特色种植集群,农户亩均产值最高达5万元,田间地头正书写着智慧春耕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