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下,股票市场红红火火,依靠互联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靡中国。但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可谓水深火热。制造业的困难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物流的服务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中国的物流之痛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之痛,物流运行效率低下已成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瓶颈。
现在制造业的企业能赚几块钱呢?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18%左右,比欧美发达国家高一倍。按2014年我国63.6万亿元GDP测算,这一比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每年可新增60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解决物流之痛迫在眉睫。
系统缺乏之痛
中国物流为什么发展不好呢?症结在于,物流没有一个系统来保证。
春运40天,国家有28.09亿人次流动,怎么流动呢?它的量、它的流向都很清楚。这个是有客运系统保证的,高铁是有系统,民航也有系统,人的流向掌握的清清楚楚,以便于国家来指挥和调度。
但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缺少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物流中心,公、铁、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联动不协调,增加了中转成本。
物流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一环扣一环过去的。所以有一句俗话,物流是以最快的速度、最低成本、最便捷方式去达到运输的目的。
这就要求将过去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改为用信息化交易,或用信息化手段来连接,也意味着需要构建一个覆盖全国的多式联运的高效物流网络体系。其中,公路物流既要分担主动脉运输,更要承担串联各物流枢纽节点、实现最后一公里的重任。所以,以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为载体,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工具,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网络化平台模式,建设中国公路物流网络运营体系,也成为了建设代物流体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挑战之一。
资源配置之痛
中国公路物流卡车司机经常面临一个困境:有车无货。
我国货车由于找货、配货时间长,空载率高达40%以上,有效行驶里程平均每天只有300公里。货物和车辆的不对称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降低了物流效率,提高了成本,现在亟需促成车货匹配。
对司机的保障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司机常年跑运输,思想高度紧张。他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卡车需要休息,人也需要休息,但没有让司机休息的一个地方。司机买车以后,想上保险,保险公司却不愿意接纳他投保,总感觉到为司机保险,经常要亏。理由是司机老是超载比较厉害等等。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国家的物流和工业化发展的水平太不相称了。
物流困境何解?
国家需要进一步明确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把公路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纳入规划,制定明确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并按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待遇,研究制订用地、规划、财税、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加大引导与支持力度,探索适应这一模式发展特点的、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运营新模式。
把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建设。建议将其纳入到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并推动各省市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建设。
支持公路物流信息化发展,促进互联互通。建议将具有跨区域服务能力的公路港信息平台纳入示范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在公路物流领域的应用,及时研究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推进物流园区互联应用,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各类物流园区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网络化、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