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
3月17日下午,9家中央主要新闻媒体,34位部门负责人和骨干编辑记者,由中宣部带队,在杭州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相关领导陪同下来到传化,探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杭州样本,对话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
▲参观集团展厅
走过展厅,看一个小作坊30年间发展成多元化产业并存的集团型企业,横跨制造业、物流业、农业和科技城几大领域。来到数据展示中心,体验全国公路物流大数据支撑下,传统物流的互联网+升级。不少首次来到传化的记者感慨:和我原来概念中的不一样,完全‘升级’了我对传化的认识。
▲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副组长李舫
近年来,杭州的转型升级与供给侧改革的亮点很多,经验成效丰富。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副组长李舫,在采访伊始点明了选择传化的原因,杭州信息经济繁荣,而传化作为一家在制造业领域积淀深厚的民营企业,转型成果显著。这次我们特地来了解传化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把传化的经验介绍出去,让世界看看我们杭州,我们中国新的经济模式与成就。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接受采访
我们和很多的民营企业一样,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践行者,也是获得者。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创业的舞台和成就事业的平台。 1986年,和父亲从2000元钱,一口大缸、一辆自行车开始创业,今天掌舵百亿级企业,徐冠巨谈及传化经验时首先说的是对时代、对党和国家的感恩。这对于我本人来讲,意义更加深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从制造业起家,传化30年坚守实业的这份信心何来?经济日报的记者问道。
从化工、到物流、再到农业、科技城,传化的定位就是实业传化、产业传化。当然在坚守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求突破。徐冠巨说,和过去的需求性经济不同,现在人们要的是品质品牌、服务体验、创意设计。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发展,这是一片巨大的蓝海。只要企业朝着这个方向转型,在这个新旧动能转换期是大有可为的。
▲座谈会现场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30年来,传化始终秉承创业者心态,深耕实业,在文化、战略、组织层面持续转型升级,近三年企业效益就实现连续30%以上增长。
传化当年涉足物流的具体原因是什么?面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提问,徐冠巨笑称,这个布局全国170个城市的智能公路物流网络运营系统孵化于1997年的一支为满足企业自身运输需求的车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97年我们自己车队有260多辆车,但有时还是不够用。我请了一个车队帮助我们拉货,10多辆车到了我们工厂以后说要提运价,价格谈不拢他跑了,对客户的诺言落空了。那次对我刺激很大。徐冠巨说,我到周边一看,路边却停着很多没货拉的车。浙江的块状经济启发了我,为什么不把零散的资源集聚起来。现在想来其实就是共享经济的概念。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通过共享为中国450万公里的公路网 ‘硬件’装上‘软件’。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率只有15%左右,每提升10个点,就可以带来12万亿的增长空间。传化已经在立足物流,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助力制造业降本增效的路上走了15年。就在几天前的全国政协记者会上,徐冠巨就发出了消费端的创业大军到生产端来看一看的呼吁。
对于徐冠巨提到的软件,记者团在传化物流数字信息展示中心之时,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传化物流集团副总裁周升学展示传化物流大数据以及陆鲸、易货嘀两个典型产品的运营情况时,大家纷纷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下了在传化公路港平台上产生的一组组数据,新华社的记者还在专题采访中对这些数据的运用进行了追问。
▲新华社记者提问
现在对服务于人的数据我们掌握得越来越清楚,但对于生产端的数据我们却缺少数据支撑。 徐冠巨解释道,我们的系统,通过统计四个轮子上跑出的中国货物流量和流向,让生产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数据清楚可见,可以服务于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
这两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物流,这次两会我向总书记汇报了,总书记说我这件事做得好。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国家战略结合到了一起,一个企业的行动与国家的转型升级和新常态联系到了一起,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我想我们这件事情可以做得好。专访最后,徐冠巨坚定地表达了他的信心。